用“脑”激励人才

本期嘉宾

杨瑞蓂(Vicky Yang)

原亚利桑那化学品有限公司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上海薇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薇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CEO,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校友会副秘书长,IMBA校友会执行会长,上海外国语MBA导师,上海财经大学IMBA导师,御之马特聘职业导师,上海创加产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合作导师。

2011年,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曾在《科学》发文,引入“钻管抢地盘测试”来研究小老鼠的社会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老鼠通过的促狭玻璃管道中,两只小老鼠相遇,出于领地占领意识,两头的小老鼠都要向前冲,一场不进则退的较量在所难免,而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最终,竞争能力强的小老鼠会“强势”地将竞争能力弱的小老鼠挤出管道,竞争能力弱的小老鼠也会出现主动退出的情况。一群小老鼠经过两两竞争,竞争能力和等级高低便一目了然。

 

当年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当小鼠进行推挤或者抵抗住对方推挤的时候,大脑前额叶皮层(前额皮层掌控者人类积极感情与消极感情的神经细胞活动)就会有显著的增加。当科学家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处于劣势的小老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气倍增,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老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袭。研究组发现,人为调节前额叶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水平高低会“逆转”小老鼠的竞争关系。

我当时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联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在外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近20年后,对于各种各样给下属的激励方式自己认为应用得游刃有余,比如说规划职业路径,表扬与认可,目标设定,情感激励等等。那年准备跳槽之前,开始布局培养接班人,当时我挑的几个人选都是相当有潜质的HR经理,有个我最看好的接班人,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带她加班加点,倾囊相授,恨不能象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把自己二十年的功力转瞬就可以传给她,期待她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结果不久后她告诉我她其实并不想成为HRD,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次对话让我失望之余颠覆了我的传统思维,职位的晋升在于我们这代人是完美的激励方式,到了这位80后已经变成微不用道,我体会了一把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也开始深度思考激励的有效性。

 

当时在我选择重点培养她的时候,有各种维度的考量,欠缺的是去了解她的驱动力,单纯以自己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她决定参与竞争,所以当她决定放弃参与竞争后无论我怎么辅导和说教都不能说服她改变想法。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原理?如果把她比喻成竞争中的小老鼠之一,倘若我了解她的大脑前额叶脑区的特质,通过去刺激(激励)它的强度,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她参与竞争,甚至即便处于劣势也可以逆袭?

 

这件事让我开始关注脑科学的发展,用大脑的运作模式来反思方法论,脑科学的发展近些年已经让人力资源越来越要和医学结合。

2006年诞生的神经领导学,英文叫Neuroleadership,neuro就是我们的神经,我们的大脑,神经领导力就是把神经科学的一些方法和领导力有关的一些需要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领导力,或者也叫神经领导学。神经科学获得的科研成果将更好地帮助我们来提升领导力。那么既然大脑前额叶是决定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那里所产生的驱动力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激励方式最有效。

所以我开始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前额叶,知道它的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它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前额叶,是智力的中枢,是大脑的CEO,掌管着决策,执行力。额叶管理着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决定什么是自己应该看重去做的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额叶与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能应用过去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

 

来自大脑前额叶的精神功能管控着——

A. 内驱力:做什么事我有动力;

B. 成就动机:做什么事我觉得有意义;

C. 社交:我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喜欢什么样的互动模式;

D. 人际智能: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达成共同目标;

E. 内省智能:理性思维,计划判断,沟通管理,综合观察,权衡利弊,是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获得成就动机,也就是我是如何反思自己;

F. 生命意义:是最强烈的动机,意义是一种事实和感觉。

 

因为执着要深度探索,我在创业后跟随脑科学专家践行,了解了自己的额叶类型的驱动力和我那位接班人的不同,以及在我是她上司的时候,我还长期充当了她的大脑额叶,用自己的大脑执行技能制订计划,安排她的工作,努力让她感觉安全与舒适;关注她的最基本行为,当她出现不高兴的情绪或陷入痛苦时,帮她解决问题;在出现晋升机会时,代替她作出目标设定……但这是我自己的大脑前额叶风格,所以我的行为也是我大脑喜欢的方式。我与生俱来的驱动力在于社会评价体系,她的在于自我评价。我们大脑区域衡量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完全不一样。她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评价的不求上进,只是她的驱动力在自我实现,而且她的大脑类型不喜变化,我的是适应变化,所以我随时调整不觉得有问题,而她面对短期的巨大改变(我突然之间决定跳槽),她需要时间去适应,尤其是对于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她会感受到压力以至于速度跟不上,从而导致放弃。

 

我们后来利用脑科学的原理深度进行交流,彼此理解了对方当时的行为。也理解了后来她还是在其它公司做到了HRD,但是用了她大脑舒服的成长方式,多花了几年的时间。这在于之前的我,一定无法理解当年为什么她不好好把握机会,现在就能清晰地知道,如果大脑前额叶的驱动力不强,不能满足大脑前额叶所要的意义和价值,无论用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都不会起作用。

 

2017年7月14日,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上线《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题为《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第一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这一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胡海岚团队发现了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时,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成功经历会重塑这一通路的突触连接强度,从而影响后续竞争中的表现。胡海岚说。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大脑可以重塑,先天的弱势也有可能被逆转。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于大脑的进一步了解,人力资源不仅仅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了解个人,而且能从生理的角度理解个人与生俱来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应用决定竞争输和赢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的神经科学机制,更加精准地指导人力资源各项激励方式的最有效应用,实现个人优势最大化发挥。

 

人力资源的大脑时代来临了!

参考资料

题目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

Tingting Zhou, Hong Zhu, Zhengxiao Fan, Fei Wang, Yang Chen, Hexing Liang, Zhongfei Yang, Lu Zhang, Longnian Lin, Yang Zhan, Zheng Wang, Hailan Hu,

期刊 Science 日期 2017年7月14日DOI 10.1126/science.aak9726

点击这里免费申请试用>>

 

关闭菜单